在城市內外,橫縱交錯的運輸體系是被喻為實體經濟建設物流運輸的“毛細血管”,在經濟發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,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,將面臨從追求規模速度增長向追求質量效益提升的轉變,做優存量、推動行業提質增效的要求使得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平臺化、一體化、自動化成為現代物流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這就對物流運輸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然而事實上管理流程不順暢,信息傳送不到位,運力資源零散、車隊管理低效等粗放式的經營模式還是許多物流公司的現狀,運作效率低、成本高、利潤少、運力散、服務質量差也仍是讓管理者頭疼的痛點。
01運作效率低,車輛空載多
國貨車有效行駛里程平均每天只有300公里,其他時間都耗在了找貨、配貨,空載率高達40%以上。國內一般來說去程都會超載,而回程大多是空載,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,還引發了環境污染、交通堵塞等系統問題。
在實際運輸操作過程中,有時的確必須調用空車,這是正?,F象,但因為調運不當,貨源計劃不周,不采用運輸社會化而形成的空駛,是不合理的運輸表現。
此外,專線接貨也是效率低下的原因,不同區域的貨物需要聯系不同的物流專線接發貨,貨主發貨時需要找不同運輸專線,期間耗時耗力,導致發貨時長延長和發貨不便捷。
02管理成本高,資金壓力大
我國物流成本包括倉儲、運輸、人工、管理等各項成本,大型生產制造企業自建倉庫,進行原料存儲,增加貨物成本,而小型企業通過物流公司,需要添加人工、過路費、燃油等費用。
如果一些物流企業對運輸途中產生的過橋費、燃油費等票據不重視,造成進項更少,經營成本更高,稅負壓力增大。
針對傳統的運輸公司,也有少則十幾輛,多則成百上千輛的貨車車隊,面對這么多車輛的保養、油費、輪胎、維修等等,光養車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。
養車之外,司機的招聘、工資、社保繳納又是一筆費用,而數量眾多的車輛和司機需要統一的管理,光車務信息這一塊依靠人工就不現實,這導致企業的業務如果不持續穩定,那么固定成本就會非常高。